6月5日晚,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北京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專題晚會《奮進在文明的征程中》,在北京衛視和“北京時間”等平臺,如約與觀眾見面。
當晚,觀眾席上出現了一群“特殊嘉賓”,有垃圾分類志愿者、有社區工作者,還有一線的環衛工人。他們代表著大江南北身體力行、默默為垃圾分類事業奉獻力量的人們,共同觀看一場唱響文明的晚會。
展現城市生態巨變
垃圾分類不僅是日常生活中的“關鍵小事”,更是關乎基層綠色發展的“生態大事”。近年來,垃圾分類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參與策劃的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徐利介紹,晚會中許多的創意與橋段都來自我們身邊的人與生活中的事,盡可能全面地呈現出垃圾分類的發展歷程與這些年城市發生的生態巨變。
情景劇《一件小事》
從最初的不明白、不適應、不習慣、不喜歡,到如今的主動分類、積極參與、自覺踐行,在人們的共同努力下,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情景劇《一件小事》便展現了這一發展過程。“提起垃圾分類的重要性,關鍵在于全民參與、思想覺悟高,全社會廣泛的宣傳、正確地引導,把垃圾分類這件事推向新高潮”,節目以北京琴書這一傳統曲藝形式開場,將胡同、社區、鄉村、課堂四幕場景生動串聯,還原垃圾分類事業推進過程中市民從怕麻煩到參與其中、鄉親們從不理解到主動宣傳、孩子們從好奇到身體力行的全過程,展示垃圾分類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作用。
創意節目《鏡中城市》
回收利用1個玻璃瓶所節省的能量,可以供一個燈泡亮4個小時;回收1噸廢紙,森林里的17棵大樹就能繼續佇立長天……來自晚會的這組數據,生動展現著垃圾分類帶來的綠色之變。創意節目《鏡中城市》更是用光影記錄下城市的巨變:幾十年前雜亂無章、塵土飛揚的垃圾處理場,如今變得井然有序、干凈整潔;昔日又臟又臭的河道變得不再猙獰,重現“黃金水道”的風采與模樣。
低碳理念注入人心
如何讓觀眾聽得進、看得懂,是晚會創作過程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徐利介紹,晚會融合歌舞、小品、相聲、快板、情景劇、詩朗誦等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讓垃圾分類知識變得通俗易懂、觸手可及,把低碳生活的理念注入到老百姓心里。
群口快板《清晨》
過期藥品到底該算作什么垃圾,又該怎么處置?在群口快板《清晨》中,四位演員身著紅、藍、綠、黑四色坎肩,分別扮演代表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四色垃圾桶,他們與社區的“王大爺”一道,為觀眾深入淺出地解讀日常生活中難以分辨的垃圾類型。
方清平單口相聲《垃圾分類 從我說起》
方清平帶來的單口相聲《垃圾分類 從我說起》則以家庭生活入題,用幽默詼諧的口吻講述自己與垃圾“結緣”的趣事,對比垃圾分類前后日常生活的變化,號召更多人加入到垃圾分類的隊伍當中。
平安獻唱晚會主題曲《守護幸福家園》
晚會的歌舞類節目同樣廣泛取材于現實生活。情景歌舞詩《呼吸》呼應城市霧霾得到有效治理,時尚秀《動感世界 生生不息》表現老中青三代人步入低碳生活的嶄新面貌,《守護幸福家園》揭示人與自然互相依存、互相守護的共生關系,《讓世界因此不同》則寄托人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希冀……
向一線工作者、奮斗者致敬
現場訪談《一分熱就發一分光》
做好垃圾分類這件“小事”,長期堅持卻并非“易事”。垃圾分類實施七年來,無數身處不同崗位的人,加入到這項事業當中來,幫助人民群眾逐步養成了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晚會現場,訪談環節《一分熱就發一分光》邀請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四位不同年齡段的一線工作者,分享參與垃圾分類事業過程中的點滴趣事與經驗感悟。
“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話,上海市嘉興路街道安丘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雷國興一直記在心上。這幾年,雷國興先后擔任嘉興路街道3個居民區的黨總支書記,始終把垃圾分類作為社區的“民生大事”來抓。
北京市海淀街道蘇州橋西社區書記李春燕展示了一張拍攝于2005年冬季的照片:夜晚,5位工作者身穿厚厚的羽絨服,站在垃圾桶前,燦爛地微笑著。“我們啟動垃圾分類桶前值守的第一天照的。”李春燕說,剛剛開始垃圾分類工作時,居民甚至是志愿者都不知道怎樣做。如今,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逐步壯大,百位志愿者每天在社區巡視垃圾桶。垃圾分類工作搭建了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也讓居民的心走得更近了。
“這是學校課間餐一個班一天產生的奶盒。”廣東省深圳市青年教師黃穩拿著一大沓奶盒講述著來自校園的分類故事。在深圳市1500多所學校,將近30萬名學生加入奶盒回收行動中,打造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廣州市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95后”垃圾分類志愿者孫輝,大學畢業后,便來到垃圾焚燒電廠工作。家人也在他的影響下,從最初的不理解,到支持垃圾分類工作,成為志愿者。“我們都可以成為連接垃圾分類科普和公眾的橋梁。”孫輝說。
原題:在歡聲笑語中展現文明新時尚——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專題晚會側記